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香港特首发表2013年施政报告:稳中求变 务实为民

来源:浙外出国移民 编辑:外服移民 马上咨询 在线评估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2013施政报告。他以“稳中求变 务实为民”为主题全面阐述了本届特区政府的施政方略。报告全文如下:

(一)引言

愿景

1. 香港人勤奋、拼搏、认真,有创业、敬业和法治精神。香港公务员优秀、高效、廉洁;香港司法独立,治安良好。香港有先进的交通运输和通讯建设,也有广泛而紧密的海内外人脉关系。这些都是香港极为优秀的条件。

2. 我们的客观环境也极其优越。国家一直大力支持香港发展;亚太地区相比欧美,经济一枝独秀;中国内地高速增长,改革开放继续带来新机遇。

3. 只要掌握这些条件和机遇,香港可以更上层楼。只要我们锐意发展,减少争拗,争取效益,香港的经济可以持续增长。只要政府适度有为,制定产业政策,各阶层的市民就可以各展所长,青年人学有所成并学以致用。只要经济持续增长,我们就可以大力解决房屋、贫穷、老年社会和环境等问题。

4. 只要我们知取舍,敢抉择,做好全面和长远土地规划,香港人就可以住得更好,上班族就可以有更宽敞的工作空间,创业和发展事业就不必受场地成本掣肘。只要大家多走一步,香港可以是山明水秀、空气清新、环境洁净的宜居城市。

5. 住屋供应短缺一日不解决,我们就不得不限制外来需求和压抑炒卖需求。在其他容易出现短缺问题的环节上,我会同样优先照顾香港人的需要。

6. 我会切实可行地推展免费和更优质的幼稚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及多阶进出的升学机会,鼓励终身学习,进一步提升香港人口的质素和竞争力,发展知识型社会。

7. 我们必须从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需要出发,吸引或限制外地人来港居留;处理好大约20万“双非婴孩”的后续影响。

8. 香港融合中外文化,可以大力发展富有香港特色的文化艺术事业和相关产业,丰富生活,同时提升香港在国内外的地位。

9. 我们会维护核心价值,按照《基本法》落实“一国两制”,并处理好香港和内地的关系。

10.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宪制安排下回归,“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作为国家的特别行政区,一直得到国家的关怀和支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不仅在内地拓展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广阔腹地,而且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在世界上亦日益巩固和提高。此外,在香港民主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循序渐进推动民主发展。因此,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基本法》的权威,符合香港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亦同时是我们每一个香港市民的责任。

前提

11. 这份《施政报告》是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计划,同时也勾划长远的蓝图和目标。制定和执行这份蓝图要考虑四个因素。首先,香港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一步解决,但必须为解决问题迈出第一步。二,过去6个月,政府急民所急,不等《施政报告》,已推出多项重大政策。三,政府有决心做实事,但要大家齐心一意,才可以处理好各种问题。四,部分与财政有关的决策即将在财政司司长发表的财政预算案中公布。

以人为本

12. 30年后,香港65岁及以上的长者将由94万人急升至256万人,老年社会将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负担,也会为政府服务和公共财政带来新的需要。

13. 香港空间有限,人口和其他政策必须考虑容量问题。香港市民是政府的服务对象,维护港人的利益是施政的目标。我们要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满足港人的生活需要,优先发展港人的潜能,并发挥青年、妇女和较年长人士的才能,提升劳动力和生产力,做到人尽其才,并在有需要时以外来人口补充不足。对新来港定居人士,不论族群,只要家在香港,家就是香港,必须协助他们融入社会。

14. 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对香港的医疗、教育和其他服务造成压力。停止接受内地双非孕妇的分娩预约政策见效,非本地孕妇前往急症室分娩情况亦受控制,上月只有19宗。我决定长期维持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同时,政府会循法律途径根本解决问题。

应民所需 急民所急

15. 我和我的团队应民所需,急民所急,半年来处理和部署解决经济发展、房屋、贫穷和民生等问题。

16. 在经济方面,我设立了筹备委员会,筹组“经济发展委员会”及“金融发展局”,拓展香港发展的新空间。


17. 市民极为关注房屋问题,政府已实施一系列短中期的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买家印花税和提高额外印花税、“港人港地”、增加土地供应、容许白表人士购买未补价的居屋单位和兴建青年宿舍等。新成立的“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亦已启动,研究制订长远房屋策略。

18. 在民生方面,除了重设“扶贫委员会”外,我们亦已落实多项措施,包括提早让长者和合资格的残疾人士,划一以2元的优惠票价乘搭巴士;实施优化“鼓励就业交通津贴计划”安排;增加“长者医疗券”金额;以及推行“长者生活津贴”。我们推出了“人人畅道通行计划”,在多区的行人天桥加装升降机;亦投放2亿元协助改善全港数千个排档,又在天水围开设墟市。以上例子,凸显新一届政府在公务员同事支持下,尽力尽快回应市民诉求的决心。

(二)经济发展

19. 要解决房屋、贫穷、老年社会和环境问题,必须有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的首要目标。我在任内会坚守量入为出的原则,坚决维持香港简单税制和低税率的营商环境。

政府的角色

适度有为

20. 经济要发展,政府就要“适度有为”。我认为在市场可以发挥优势的时候,政府不应干预,只要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但当市场失效、未能发挥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过去半年,政府以政策具体说明了对“有所作为”的拿捏。当住宅供不应求,政府提出及落实“港人港地”,减少非港人买入本港住宅,优先满足港人置业需求;推出买家印花税;以及用行政手段停收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都是政府“适度有为”的例子,也初步取得成效和受到社会认同。

经济政策

21. 经济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全球重心东移;二是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国经济会出现新的发展大潮。

22.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过去30年,香港参与内地改革开放,功在国家,利在香港。凭借香港的优势,配合适度有为的政府作用,香港可以发展多元产业,满足港人创业、投资、经营和就业需要。我们要将产业“做多做阔”:要“做多”,必须发挥优势,增加现有产业的业务量;要“做阔”,就要在现有产业内增加门类,并且开拓新的产业。

23. 为此,我们要制定全面的产业政策。我马上会宣布成立“经济发展委员会”,高层次、跨部门、跨界别地研究如何用好香港固有的优厚条件,和国家给香港的机遇;并着力研究扩阔经济基础,促进长远发展的整体策略和政策,检视有助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行业。“经济发展委员会”下设“航运业”、“会展及旅游业”、“制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创意产业”及“专业服务业”小组,负责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

香港和国内外的经贸关系

香港和内地

24. 政府会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内地方面,特区政府做好G2G(政府对政府)工作,全方位提升香港和内地省市的经贸关系。我们会以点连线:作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经贸枢纽,香港是点;与其他省市的合作,我们要连线,同时会用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25. 我在政纲中提出建立CEPA联合工作小组。特区政府与国家商务部已达成共识,完善现行落实CEPA措施的机制,增设联合工作小组。内地一方由商务部牵头,相关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参与,港方由工业贸易署带领,按业界意见,针对遇到较多障碍的行业,重点协助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解决问题。

26. 香港和广东是近邻,互相依靠,优势互补。因此,扩大和深化粤港合作,有深远的策略性意义。政府将会从全面落实CEPA、充分利用香港服务业进入广东的“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按照《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动粤港在金融、现代服务业、产业合作、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环保,以及建立优质生活圈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并全面推展粤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

27. 中央政府在广东省以“先行先试”的方式扩大香港服务业的准入。实践证明,“先行先试”政策可以更充分发挥香港向内地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我上个月在北京述职期间,向中央提出了把“先行先试”的范围,由广东省延伸到泛珠江三角洲的其他省区。这个提议得到中央的正面回应和重视,我们将会尽快与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区开展工作。

28. 现时,特区政府的4个内地办事处,设于北京、广东、上海和成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建议在武汉开设经贸办事处,同时亦正研究在其他多个城市设立联络处的可行性。

29. 我亦要求各驻内地办事处提升职能。首先,每个办事处将设立专责人员,加强联系在内地的港人和团体,尽力提供资讯和协助。二,除驻京办和驻粤办外,在驻成都办增设入境事务组。三,扩大政策调研,加强收集内地港人的数据,了解生活情况和服务需要,并分析全国性政策为港人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四,办好“内交”,加强与内地各界的沟通和宣传。同时,我们会研究整合特区政府和香港法定机构驻内地办事处的工作关系,包括贸易发展局和旅游发展局,以更有效协助在内地的港人港企。

30. 我们会重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成为“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咨询委员会”,扩大职能,以涵盖香港与内地所有地区的经贸事宜。委员会将就加强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的政策和策略,包括如何协助香港企业开拓内地市场,提出建议。

香港和外国

31. 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政府会连系世界各地的贸易伙伴及相关国际组织,拓展市场。我们会加强与新兴市场的经贸往来,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创造有利的贸易环境。我们亦会积极寻求与贸易伙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我们正争取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让香港的货物、服务和投资,能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东盟市场。

32. 我们亦会寻求与外国缔结《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加强保障港商在外地的投资,以及吸引外商到香港投资。我们已分别与俄罗斯及智利同意进行有关谈判,并希望早日完成。

产业发展

33. 我想重点讨论几个重要产业的发展。

金融服务业

34. 国家“十二五”规划特别提到,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是配合国家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想“试验场”。短短几年,香港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以外最大、流动性最高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我们会巩固及拓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特别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离岸人民币债券和证券产品的发行。

35. 此外,亚洲是环球财富增长最快速的地区。我们会巩固香港在亚太区资产管理中心的领先地位,并发展为更全面的基金及资产管理中心。

36. 在巩固传统优势,例如新股集资的同时,我们会拓展新增长点,包括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国家对商品需求庞大,随着内地商品期货交易逐步与国际接轨,香港可以在国家商品期货国际化的过程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37.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会马上成立在政纲中主张的“金融发展局”,为持份者提供高层和有效的平台,集中研究如何配合国家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国际,进一步发展香港金融业,包括在促进金融业多元化、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向政府提交意见和建议。

工商及专业服务

38. CEPA给予香港工商和专业服务业优惠待遇进入内地巿场。为实现内地进一步扩大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期末,达致服务贸易基本自由化的目标,特区政府正与中央部委研究,争取早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便利工商及专业人士在内地扩大市场。

39. 香港拥有“一国两制”、完善的法治和CEPA的优势,有利于仲裁和调解服务。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已先后在香港设立区域办事处。我们会积极进一步吸引合适的国际法律、仲裁和调解机构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提升香港作为亚太区法律服务枢纽的地位,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的功能,从而推动经济。除刚成立“调解督导委员会”外,律政司将透过不同途径,致力在国内外推广香港仲裁和调解服务。

国际航运中心

40.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我强调:航运中心的概念包括空运和海运。我们会继续优化香港的海、陆、空交通设施和衔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区内人流、物流枢纽的地位。

41. 我们会在现有的码头业务基础上,发展国际航运服务业。香港的经营环境高度国际化,有先进的金融和法治体制,更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近年和航运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门类包括船舶管理、船务代理、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船舶注册、法律服务等。我们会参考今年稍后完成的顾问研究的建议,强化香港航运服务业的群组作用,向高增值的航运服务业进发。这是我上述“做多做阔”中“做阔”的一个例子。

优势产业

42. 上届政府提出六项优势产业,得到社会认同。经过4年的推动,过程中有若干问题需要检讨,例如医疗人手不足,教育应否作为产业看待,社会上存在分歧,在满足本地需求和发展这两项产业之间也有矛盾。“经济发展委员会”将检讨产业发展策略和政策,订出建议。

创新科技产业

43. 我们高度重视创新科技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香港的法治传统、具国际水平的大学,以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诱因。政府会根据香港的条件,聚焦有优势的产业环节,提供软、硬件支援,促进“官产学研”合作,加大与内地合作,并在有需要时增加资源投入,缔造有利环境,透过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发展产业。

44.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把科技创新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亦对香港发展新兴产业表示明确支持。我们必须把握机会,建立更多推动两地科研合作的平台,便利内地及外地科技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同时吸引更多科技公司来港发展。

45. 大学是创新科技的重要源头,我们将配合大学推广科研成果,并审视专利制度的定位,在短期内提出发展路向。我们计划由政府、业界及各方面专家组成工作小组,研究推广香港作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整体策略。

检测和认证产业

46. 检测和认证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多年来,香港已建立一定的基础,包括完善的认可制度,专业水平和优良信誉。加上CEPA容许香港的测试实验所与内地指定认证机构合作,为香港本地加工产品提供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检测服务,因此,香港有条件成为区内主要的检测和认证中心。

47. 中药、建筑材料、食品、珠宝、环保,以及资讯及通讯科技这6个行业,对检测和认证服务有潜在需求,政府会重点发展。

中小企发展


48. 中小企是香港经济的支柱。在“中小型企业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推出不少支援计划,层面多样化,例如借贷担保、开拓出口市场、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升级转型、建立品牌、支援创业、技术研发及专利申请等。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去年成立了“中小企一站通”,向中小企推广及说明各项支援计划。我们会继续加强与中小企的沟通,并适时提供更多支援。中小企在内地经营的潜力大,但经常出现困难,政府特别重视中小企在内地的经营问题,会继续协助中小企在内地拓展市场,包括有效运用“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专项基金”,并支持香港的商会在内地省巿设立展销场地,建立香港品牌。

(三)房屋及土地供应

挑战、齐心、抉择

49. 香港山高海深,土地难求,香港人移山填海,兴建高楼大厦,发展金融中心,在山岭之间、深海之下建设隧道和高速公路。我们在困难的地理条件下,把香港建设成现代化、安全、便捷和舒适的大都会,这是我们骄人的成功故事。

50. 这成功故事,无论如何困难,我们必须写下去。在高度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停滞就是落后,落后就被淘汰。

51. 近年来,香港的城市建设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转折。社会对土地利用和基建工程经常有争议,土地开发缓慢,楼房供应不足。

52. 由于供应不足,楼价和租金大幅上升,不少家庭被逼搬入较细或较旧单位,甚至搬入工厂大厦。今天,笼屋、板间房和劏房等蜗居成为数以万计的香港居民无奈的选择。

53. 我在花园街大火后探望过住在附近劏房的两母女,探望过深水埗睡在天花板一个吊箱里的青年人。我也听过有人利用工厂大厦的高楼底,把一层楼改建成三层木结构的板间房。这些地方供水、排污和空气欠佳,部分房间完全没有天然光。这不仅是买不起楼要租楼的问题,不仅是新旧的问题,不仅是单位大小问题,而是卫生、健康,甚至是安全问题。这些住户有新移民,也有老香港,他们的困境是我们大都市璀璨背后的阴暗面。

54. 三、四十年前,山边木屋和天台屋有天灾和卫生威胁。今天,笼屋、板间房和劏房,有同样严重的火灾和卫生威胁。当年我们的房屋问题暴露在户外,今天虽然隐藏在室内,严重性不减当年。

55. 当年,为了解决房屋问题,我们大规模开发土地、发展多个新市镇、推行庞大的公营房屋计划,这个成功故事我们引以为荣。今天,大学生也申请公屋,轮候册上的申请个案超过20万。面对今天的问题,我们是否有同样的气魄去解决?

56. 解决房屋问题,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我们明白在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楼价、租金、笼屋、板间房和劏房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知道问题的严重程度,必须踏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此,政府将委托研究机构,就全港劏房数目与状况,进行推算与评估。大家要知道,要解决好房屋问题,我和政府都会面对困难、障碍和阻力。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需要大家团结,需要大家下决心对解决方法作出抉择。

房屋政策理念和目标

57. 有人认为:要住楼,可以租,不必买。我认为:“中产置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会坚持“协助基层上楼、协助中产置业”的施政理念。

58. 我们的房屋政策目标是:(一)协助基层市民“上楼”,满足基本住屋需求;(二)让市民按自己的负担能力和条件,选择安居之所,并鼓励自置居所;(三)在出租公屋之上,提供有资助的自置居所,搭建置业阶梯;(四)维持私人楼市健康平稳发展,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照顾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需要。

房屋供应现况

59. 问题的核心是供应短缺。过去5年,平均每年私人单位落成量只有9 800个,出租公屋约15 000个,居屋是零。换句话说,过去5年,公私营单位每年落成量合共只有约24 800个单位。去年中,私人住宅单位空置率是4%,是15年以来的新低。

60. 经过各部门的努力,政府已掌握的土地,可供2012-13年度起5年内落成约75 000个新公屋单位,及在2016-17年度起的4年内落成约17 000个新居屋单位。首批新居屋单位,预计可在明年预售。我们亦刚推出计划,让5 000名符合白表资格的人士,分两阶段在第二市场购买未补价的居屋单位。此外,我们将于两个月后出售剩余的约830个居屋货尾单位。香港房屋协会(房协)推出的“绿悠雅苑”,亦提供988个单位。

61. 在私人住宅市场方面,在未来3至4年,一手市场预计可提供67 000个单位,包括建筑中而尚未出售的单位,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货尾单位,以及于熟地项目上可随时动工兴建的单位。

62. 未来5年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总量,明显比过去5年为多。

短中期增加资助房屋供应

63. 我们会加大加快资助房屋的供应:

1.在2018年起的5年内,公屋的总供应以至少100 000个单位为产量目标;

2.我已指示运输及房屋局在保证质素的前提下,检讨加快兴建公屋进度,及如何简化不同规管的技术评估要求;

3.我会邀请房协增建资助房屋。“绿悠雅苑”反应热烈,政府已选定一幅沙田的土地交予房协作同类发展,以及一幅沙头角的土地作出租公屋,合共提供约1 000个单位;

4.我已指示发展局和运输及房屋局,全面检视所有计划中的项目,适度增加地积比率;

5.房屋署会加强取缔滥用公屋,加上租户自愿迁出,每年平均可净“回收”约7 000多个单位,加上约15 000个新单位,每年可供编配的单位超过22 000个;

6.我们将于明年预售第一批共2 100个新居屋单位。部分公屋租户在购置居屋后,可以腾出公屋单位供编配;以及

7.最新的资助房屋入息限额订在每月4万元,相信将来居屋的入息限额应可照顾原来合资格申请“置安心”计划的人士,故此我们不会再推出“置安心”项目。原来用作“置安心”计划的4幅位于大埔、钻石山、彩虹及马鞍山的土地,将会发展新居屋。

长远房屋策略

64. “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现正全面检视社会对公私营房屋的需求,包括租住及自置的需求,并制定新的长远房屋策略,评估中长期社会各阶层各群组的住屋需要,订定优次,长远规划。委员会的成立和政府的其他措施,毫不含糊地说明政府对解决房屋问题的承诺和实践。委员会将于年中发表公众咨询文件。

土地供应理念和目标

65. 土地短缺,严重窒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扼杀了不少创业和发展事业的机会。高楼价和高租金也影响了青年人的结婚计划和生育意愿,影响了家庭和谐,并且埋下安全和卫生隐患。

66. 房屋缺地,老人院、学生宿舍、体育、宗教、艺术文化活动等场所也缺地。但只要摊开地图,我们就清楚看到,在郊野公园和具高保育价值地带以外,香港仍有不少未开发的土地,也有不少可供考虑的填海地点。

67. 我们要认识到:香港市民未来对土地的需求,来自人口增加,也来自对改善挤逼居住空间的诉求。粗略估计,全港私人住宅单位中,超过一半的实用面积小于50平方米。为了下一代,我们是否有勇气许下提高居住面积这个愿景?

68. 政府会多管齐下,加大力度,善用现有已开发土地,同时开发可供发展用途的新增土地,增加短、中和长期的土地供应,满足房屋和各种需要。

69. 要增加土地供应,我们有充裕的资金,有先进的技术,有可行的方案,剩下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齐心。

70. 我们考虑土地是否开发,开发后作什么用途,在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的意见和诉求,并无两全其美的选项,只有现实而艰难的抉择。新界东北是保留为乡郊地区,还是发展为新市镇,提供公屋、居屋、私人住宅,以及产业用地?启德发展区是兴建体育城,还是改为兴建住宅?我们既然要取舍、要抉择,就要有勇气,要果断,要顾全大局。在取舍和抉择之间,政府会尽力寻求平衡,但社会不会有百分百的共识,我们不能也不应等待百分百的共识。

71. 开发土地需要很长时间,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量经常出现不可预见的变化。如果供应量不能及时调节,就会出现市场波动和其他社会后果。要更灵活回应社会对土地需求的变化,本届政府决心大规模开发新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储备”,储备量要超出短期的土地需要,以便日后及时提取,回应需求。

72. 大规模开发土地,需时10年、20年。我想青年朋友知道,今天大家要讨论、要抉择的规划和开发方案,为的是应付青年人日后的需要。回避问题是极为容易的选项,但将来蒙受恶果的只会是今天的青年人。

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应

73. 政府会采取一连串强力措施,增加短中期的房屋土地供应:

1.我去年8月宣布,将36幅合共27公顷的“政府、机构或社区”(GIC)及其他政府用地改作房屋发展,预计可供兴建约11 900个住宅单位,其中10幅已经划为或正进行城规程序改划作住宅用途,其余26幅的改划工作,预计可于2016年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相关地区人士的支持,我们已取得一定进展,并会继续做好咨询区议会的工作。规划署会继续检视目前规划为GIC用途的土地及其他政府用地,将更多土地改作住宅用途;

2.目前有13幅合共57公顷没有植被、荒废或已平整的“绿化地带”,适合改作住宅用途,城规程序会陆续展开,预计7幅会于2017年前完成改划,可供兴建约13 500个单位,其余6幅预计会于其后数年内完成改划,可供兴建约9 500个单位。我要求规划署加快改划工作。规划署亦正着手下一阶段“绿化地带”检讨,以释放更多土地作房屋发展;

3.规划署上一轮的工业用地检讨,共释出60公顷用地作非工业用途,其中16幅合共30公顷适宜改作住宅用途。至今13幅已完成或正进行改划,若重新发展可提供约14 600个单位。规划署正加快改划其余3幅,预计提供约5 800个单位,并会在短期内开展新一轮工业用地检讨,增加房屋供应;

4.发展局正联同规划署等部门,在规划许可的情况下,适度提高未批出或拨用的住宅土地的发展密度。我亦已指示其他政府部门采取同样的积极态度,处理私人住宅项目提高发展密度的申请,务求在规划许可的情况下增加单位供应。地政总署亦正检讨土地行政程序,以及批地和补地价的流程,加快土地供应;

5.我已要求决策局果断决策,善用土地,将原来用途未能落实的土地,尽快改作房屋和其他社会有更逼切需要的用途。例如房协在天水围112区短期用地发展计划因未能觅得合作伙伴,政府正考虑改作住宅、酒店或其他合适用途;

6.我们正积极研究放宽或解除现时适用于港岛薄扶林和半山区,限制出售新土地或修订契约的延期履行权行政措施,解除该两区发展的限制;

7.我们会加大力度发挥集体运输与住宅结合发展的模式,落实在锦田南西铁锦上路站和八乡维修中心,合共约33公顷土地上发展住宅的规划,预计提供约8 700个单位。我们亦会对周边约110公顷土地进行工程研究,以备发展公私营房屋。政府亦会积极探讨现有及未来铁路沿线的住宅发展潜力;

8.未来4年,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的物业发展项目总共将提供约4.9公顷的土地,主要作房屋发展之用,预计可提供约4 700个单位。我会邀请市建局全力推展“需求主导”重建计划,积极回应业主诉求,加快市区更新步伐。此外,市建局已在去年10月以先导计划形式,开始推行工厦重建,包括作住宅用途;

9.过去3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共批准了57宗拟作住宅用途的规划申请,其中两宗位于上一轮工业用地检讨建议改划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其余55宗共涉及130公顷土地,如果项目落实,预计可提供超过45 000个单位。在符合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政府会加快行政审批程序和作出其他配套,使单位能尽早推出;以及

10.为加快前钻石山大磡村寮屋区、前茶果岭高岭土矿场、前南丫岛石矿场,以及安达臣道石矿场这4个不涉收地的发展项目,我们会积极考虑利用私人发展商的开发能力,提供基建及配套设施,兴建公私营住宅。这4个项目合共可提供约27公顷住宅用地,预计可供兴建约15 000个单位。

74. 房屋土地供应主要来自政府出售的土地、拨作公营房屋的土地、公营房屋重建项目、私人物业重建项目、市建局物业发展项目,以及铁路物业发展项目。上述10项措施将有助增加和加快房屋土地供应。单是上述措施的其中7项,现时已知短中期可提供作房屋用途的土地已超过300公顷,预计可供兴建约128 700个单位。

长远土地供应

75. 政府会尽快推展以下项目。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

76.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按先前的规划,可提供约533公顷可发展土地,其中房屋土地可建53 800个单位,是未来公私营房屋供应的重要来源,第一批单位将于10年后落成。因应市民的诉求,我们正积极研究适度提高发展密度和公营房屋所占比例。我们亦正在选址兴建新居屋,以及适度实施“港人港地”。

洪水桥新发展区

77. 洪水桥新发展区是继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后下一个重要项目,研究范围有790公顷,初步估计可提供超过400公顷可发展土地。我们会尽快制订“初步发展大纲图”,并进行下一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

发展新界北部地区

78. 除了新界东北及洪水桥新发展区外,新界北部地区仍有不少从禁区释出及其他未发展的土地,部分具有高生态价值,不适合作发展之用,但区内其他土地,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我已要求规划署探讨新界北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为建设一个规模与粉岭或上水新市镇相若的现代化新市镇作可行性研究。

检讨北区和元朗荒废农地

79. 我亦已责成规划署加快检讨北区和元朗主要用作工业用途、临时仓库或荒废的农地,希望可以将257公顷研究范围内的合适土地,尽快释放作房屋发展用途。

发展大屿山

80. 由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前海、南沙、横琴等地区高速发展,加上港珠澳大桥及其他基建,香港的西北方将是发展重点。大屿山特别是东涌占地利优势,有利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更有利居民当区就业。我们现正进行《东涌新市镇扩展研究》,探讨将东涌扩展为一个更具规模、更全面的新市镇的潜力。我们亦会继续积极探讨大屿山及新界西沿交通干线地带的发展潜力。

维港以外适度填海

81. 我们会在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海洋生态影响的大前提下,积极于维港以外填海,纳入土地储备。我们会按照第一阶段公众咨询订定的填海选址准则,提出可进一步考虑的填海地点,尽快展开第二阶段咨询,并选择方案进行规划、环境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希望藉此提供总面积约2 000至3 000公顷的土地。初步考虑的选址包括大屿山北、屯门的龙鼓滩、青衣西南和马料水近城门河河口一带,土地面积共约600公顷。

岩洞及地下空间发展

82. 除填海外,岩洞和地下空间也是土地供应可行来源。我们正研究把沙田污水处理厂迁往岩洞,腾出原址作房屋或其他用途,同时进行岩洞发展的长远策略研究,以拟备岩洞总纲图及制定政策指引。我们会进一步探讨香港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潜力,包括研究发展在市区内连接现有或将兴建构筑物的地下空间。

增加商业用地和设施

83. 政府会全面、创新、决断地处理商业土地的供应短缺。我已指示发展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和运输及房屋局等决策局,推动和协调将现有中环及湾仔政府办公楼及GIC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作,以及加快推动赤鱲角机场岛的北商业区发展。

起动九龙东

84. 九龙东作为本港另一个核心商业区,有潜力供应400万平方米新增办公室楼面面积。为加快释放潜力,我们正研究搬迁九龙东两个行动区内现有的政府设施,预计两个行动区可共提供约50万平方米的楼面面积。

启德发展

85.启德发展区的工程进展顺利,启德邮轮码头首个泊位和码头大楼将于今年年中启用,公营房屋亦于今年陆续入伙。为用好机遇,配合九龙东的转型,我们会检视启德发展区内用地的规划,研究增加写字楼及房屋供应,但以不影响未来5年土地供应为原则,并就研究结果进行咨询。

飞跃启德

86. 启德发展区前机场跑道末端,有极大潜力发展为旅游及娱乐中枢。我们建议在此建立城中乐园――“飞跃启德”,除了娱乐设施外,还可利用启德独特的航空、航海及运输背景,发展为兼具教育及娱乐的园地。

活化工厦

87. 活化工厦政策实施近3年来,已经有13宗重建和49宗整幢改装申请获得批准,可提供约68万平方米楼面面积作非工业用途。政府准备进一步放宽改装整幢工厦的工程限制,包括容许业主在建筑物的现有构架外,有条件地作小规模改动,以弥补因改动建筑物的结构而失去的总楼面面积。有关安排会有效进一步活化工厦,增加商业及住宅用地供应。

海滨管理局

88. 维港是香港人的宝贵财产,应是港人之港、活力之港。要建立更富吸引力和朝气蓬勃的海滨,政府欢迎“海滨事务委员会”的建议,成立专责和法定的“海滨管理局”,务求以新思维和更灵活的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海滨发展。发展局会联同“海滨事务委员会”,就有关建议进行公众咨询。如获支持,政府会开展立法工作,并在财政上配合,为建立属于全港市民的维港海滨跨出重要的一步。

文物保育

89. 我们一直致力在尊重私有产权和保护文物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在尊重私有产权的大前提下,我们有需要为拥有历史建筑的私人业主提供适合的经济诱因,以换取他们同意交出或保育有关的历史建筑。总结过去数年的经验,我们有需要检讨保育私人历史建筑的政策,包括就公共资源动用的程度和方式制订更具体的机制和准则,以及研究是否需要透过城市规划以加强保育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

全面统筹土地供应


90. 财政司司长领导的“房屋用地供应督导小组”,将改组为“土地供应督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全港所有不同用途土地的开发和供应计划,调动供应,以应对需求变化,并定时向我汇报。

91. 上述土地开发计划,在构思、规划和执行阶段,都可能遇到有关利益、安置、环保、生活方式等争议,更会有政治上的阻挠。要改变因土地不足而停滞不前的局面,要兴建更多居住单位、更多的老人院和医院,就要团结,要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我向香港市民承诺,我和政府会务实进取,与民共议,迎难而上。

(四)?关怀社会?家是香港

扶贫

政策理念

92. 香港社会整体富裕,但仍有不少人生活困难。我们要承认问题的存在和正视问题的本质,制定可行的扶贫政策措施。我们的目标是为社会上有能力工作的弱势社群提供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的机会,并以公共资源照顾不能自助的人士。考虑到香港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我们不能采用以高税率支持的福利政策。

扶贫委员会

93. 政府月前重设扶贫委员会,以三层架构推展扶贫工作:我会主持每年一度的扶贫高峯会议,订立工作方针及强化策略;政务司司长出任扶贫委员会主席,统筹具体工作;委员会下设6个专责小组,深入探讨特定范畴及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处理问题。

94. 扶贫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制定扶贫政策,包括检讨现行政策的成效,并制订新政策,达致防贫、扶贫,并预防和减少社会孤立情况,同时促进社会低下阶层向上流动。各专责小组的工作,不单着重支援有特别需要的弱势社群,同时致力推动教育、就业和培训,鼓励自力更生,加强晋升机会以及促进社会参与,推动政府、商界及其他界别的跨界别合作。

制订贫穷线

95. 扶贫委员会已确定其中一项首要工作,是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订立“贫穷线”。“贫穷线”有三大功能:量化贫穷人口,以集中分析“贫穷线”以下各组群的情况;深入研究贫穷成因,作制订政策的指引,令扶贫工作更到位;及按贫穷人口数量的变化,评估政府扶贫措施的成效。“贫穷线”的制订,显示本届政府对改善贫穷问题的决心和承担。

社会保障及退休保障

96. 社会保障和退休保障是探讨贫穷问题经常遇到的两个课题。在社会保障方面,有意见关注现时“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家庭中儿童的发展需要;亦有认为政府应检讨现时综援在提供安全网及鼓励有工作能力人士就业之间,是否取得适当平衡;及将“鼓励就业交通津贴”改为低收入家庭补贴。这些都涉及重大政策考虑,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公共财政均可能带来深远影响。扶贫委员会的社会保障及退休保障专责小组会仔细研究各界意见。

97. 在退休保障方面,我在政纲中提出研究人口老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及早筹谋。政府会巩固和优化现行制度下的三根支柱,即个人储蓄和家庭资源、社会保障制度及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今年4月开始实施的“长者生活津贴”,在综援和高龄津贴(俗称“生果金”)之间,加入一层新的经济支援。有意见认为,政府应检讨长者综援、长者生活津贴及生果金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亦注意到有意见要求实施全民退休保障。另一些意见则认为香港奉行低税率政策,全民退休保障会大大加重长远公共财政负担,不加税难以成事。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建议同样富争议性,而且也涉及负担能力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专责小组会以开放、务实及审慎的态度,深入探讨退休保障,客观分析不同意见,就退休保障的路向建立共识。

98. 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强积金)实施至今12年,需要不断完善。不少市民对强积金的一些安排,尤其是收费水平,有强烈意见。我们会与强积金计划管理局合力,多管齐下,促使收费下调。

关爱基金

99. 关爱基金至今推出了18个援助项目,成功识别未能受惠于现有社会安全网或政府短期纾困措施的群组,为他们提供适切支援,至今已有10多万人受惠。检讨和评估显示各个项目成效不一,基金会汲取实践经验和搜集数据,研究需否修订或继续推行个别项目,或建议政府将确定有效的措施纳入恒常资助之内。

100. 关爱基金推出“为居住环境恶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贴”计划,资助居住于环境恶劣而并无领取综援的低收入人士。合资格的申请者会按住户人数获发放3,000至8,000元的一次过津贴,至今已接到15?000多份申请。我相信这个识别机制能有效接触到俗称的“N无人士”,有助政府日后能更全面有效地推出纾解民困的措施。

101. 关爱基金的工作已纳入扶贫委员会。我们会继续利用关爱基金构思不同的援助项目和试验计划,发挥先导作用,为弱势社群提供必要的援助。

商界参与

102. 近年不少商界人士除捐款扶贫外,也投身参与社会服务,协助组织社区活动,亦有伙拍福利机构共同推展计划。扶贫委员会会借镜这些成功经验,推动更多商界参与。

安老

居家安老

103. 居家安老是大部分长者的心愿,亦与政府“以家庭为本”的福利服务政策一脉相承。我们会加强社区照顾服务,例如社会福利署将于今年9月推出首阶段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采用“钱跟人走”的崭新资助模式,让合资格长者因应个人需要,使用服务券选择合适的服务。我们亦会增加以传统资助模式提供的日间护理服务名额,并延长新成立的日间护理中心及单位的服务时间。

院舍照顾

104. 政府会继续多管齐下增加资助安老宿位。短期而言,我们透过“改善买位计划”向私营院舍购买宿位,以及善用津助院舍的空间,提供更多资助宿位。中期而言,我们会兴建新的合约安老院舍以增加资助宿位,特别是护养程度较高的宿位。长远来说,我们会物色新院舍的选址,包括探讨在重建项目加入安老院舍设施,以及将空置的建筑物改建为安老院舍。由现在至2014-15年度,社会福利署会提供超过1 700个新增资助宿位,亦已在11个发展项目内预留地方兴建新的合约院舍。

105. 患有慢性疾病的长者需要较长期的疗养及康复护理。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将增设130张康复病床,并与私营机构探讨合作模式,加强向公立医院病人提供疗养服务。此外,我们会研究把现时主要提供延续护理、复康和疗养服务的黄竹坑医院,转型为疗养及护养元素兼备的院舍,并提供更多宿位。

老有所为

106. 政府将建构便利长者的环境,鼓励长者参与社区事务,活出丰盛人生。我们已从奖券基金拨出约9亿元,分阶段在6年内改善全港津助长者中心的设施和提高安全度,预计第一间完成工程的长者中心可于下月投入服务。我们亦会继续透过“老有所为活动计划”及“长者学苑计划”等,推广老有所为,促进长幼共融,鼓励终身学习。

多元化选择

107. 我们将会透过种种崭新及较灵活的资助及服务模式,令长者有更多元化的选择。现行的“长者医疗券”是例子。我们下一步会检视“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并研究将服务券资助模式扩展至住宿照顾服务的可行性。在“长者生活津贴”,以及让在广东居住的香港长者领取高龄津贴的“广东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研究向选择在广东养老的长者发放“长者生活津贴”的可行性。

助弱

残疾人士服务

108. 康复服务政策的目标是协助残疾人士发展能力,实现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士在社交生活和个人成长方面,全面参与和享有平等机会,实践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公约》)的精神和核心价值。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推行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公约》的规定。为更有效地协调各决策局和部门实践《公约》,我们会检讨康复专员的职权范围和职级,以及属下的编制和人手。

109. 我在政纲提出容许单肢伤残人士申领伤残津贴。劳工及福利局正筹备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研究这课题。

110. 我在政纲中亦承诺加强对残疾人士及有残疾成员的家庭的支援。我们会增加日间训练和住宿照顾服务名额,并尽早物色用地,增加供应。社会福利署正研究可否把屯门小榄医院旧址与观塘启能庇护工场及宿舍旧址,重新发展作综合康复服务大楼。视乎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两个项目共可提供约2 000个残疾人士日间训练和住宿照顾服务名额。我们亦会增加残疾人士院舍及日间训练中心的人手,以加强照顾和支援高龄人士。

111. 2011年3月,社会福利署推出为期3年的先导计划,为居于社区并正在轮候资助住宿照顾服务的严重残疾人士提供以家居为本的照顾服务。我们决定明年3月把服务常规化,同时将服务扩展至全港各区轮候院舍及非轮候院舍的严重残疾人士。

112. 此外,关爱基金准备推出新措施,资助低收入家庭的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租用辅助呼吸医疗仪器。社会福利署及医管局亦正探讨推行个案管理模式的服务计划的可行性,以支援需要经常护理照顾而没有领取综援的严重肢体伤残人士,减轻医疗器材、消耗品及照顾等的负担,让他们可以留在社区生活。

113. 为帮助残疾人士就业,从下一个年度开始,我们会提高残疾人士在职培训计划及“阳光路上”培训计划下的就业见习津贴及在职试用工资补助金。我们亦会密切留意法定最低工资对残疾人士就业的影响,有需要时会加强就业支援。

114. 我们致力建设无障碍社会,全速进行涉及13亿元开支的大型改善工程计划,为约3?500个现有政府处所和设施,以及约240个公共屋邨提升无障碍设施,其中90%的改善工程已如期在半年前完成,余下的会在明年6月底完成。

115. 在2013-14年度,政府会进一步改善点到点的复康巴士服务,照顾残疾人士的特别交通需要。此外,我们正研究把“长者及合资格残疾人士公共交通票价优惠计划”,扩展至12岁以下合资格的残疾儿童。

福利服务规划

116. 在社会福利规划方面,政府会采取务实灵活的方式,透过不同途径,物色适合土地及协助提供所需人手,以配合福利服务现时及未来的需要。

117. 有关部门一直保持紧密联系,务求寻找适合的土地提供社福设施,亦会探讨在适合的新发展或重建项目中,预留部分土地或建筑物作福利服务设施之用。劳工及福利局正与社福机构探讨如何更好利用非政府机构拥有的土地,通过重建或扩建,提供多元化的津助和自负盈亏设施。我们会积极考虑更灵活运用奖券基金,及如何更适切地为土地持有人在规划或发展过程中提供协助。

118. 辅助医疗和前线照顾人员的人手紧张,长者和残疾人士服务的情况尤为明显。为此,我们已由本年度起的三个年度,拨款增加护士及专职医疗人员的学额。有关决策局会与社福界和有关机构探讨保留及吸引更多安老和残疾人士照顾服务人手的可行方案。

119. 为支援青年人在经济逆转的情况下就业,政府自2008年起,通过非政府机构为15至29岁青年提供3 000个临时工作职位,原定于今年3月完结,现时尚有约2 600名青年在职。我决定将有关临时职位延续12个月,涉及开支约2亿7千万元,以便劳工及福利局与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在这段期间,全力协助这些青年人觅得合适工作。

劳工政策

120. 我重视支援基层劳工,包括减轻交通费负担。我上任后,要求劳工及福利局提早完成“鼓励就业交通津贴计划”的中期检讨及落实优化安排,容许申请人因应情况选择以住户或个人为申请基础;同时放宽入息及资产限额。

121. 劳工处透过全港12所就业中心,为求职人士提供免费就业服务。该处将于东涌设立就业中心,亦计划加强对青年、中年及残疾人士的就业支援,透过增加“展翅青见计划”、“中年就业计划”及“就业展才能计划”向雇主发放的津贴,鼓励雇主聘用寻找工作或转业有困难的求职人士,并提供在职培训。

122. 我在政纲中倡议设立男士侍产假制度。“劳工顾问委员会”支持立法订立3天有薪男士侍产假,政府期望尽早完成立法。

标准工时

123. 香港雇员普遍工时较长。劳工处去年11月公布《标准工时政策研究报告》。劳工及福利局将于今年第一季按照我的政纲,成立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以及学者和社会人士组成的“标准工时专责委员会”,跟进报告。政府希望社会各界在专责委员会的平台上,共同就标准工时进行知情和深入的讨论,建立共识,找出未来路向。

雇员再培训

124. 多年来,雇员再培训局(再培训局)致力提升本地工人的就业能力,维持香港的经济竞争力。我肯定再培训局的作用和贡献,并认为应为该局提供持久而稳定的财政支持,为提升本地工人生产力作出长期承担。我已责成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就再培训局的长期财务安排,向财政司司长提交建议。与此同时,政府听到社会人士对外籍家庭佣工雇主缴付的雇员再培训征款(“外佣征款”)有不同意见。我决定豁免缴付“外佣征款”的安排,于今年7月31日届满后,取消征收“外佣征款”,减轻雇用外佣家庭的负担。这项决定将令政府的征款收入每年减少约15亿元。

社会动员

125. 我特别要感谢所有义工。香港的义工于2011年提供了逾2 200万小时的服务,全港登记义工人数去年更已突破100万,证明香港市民热心助人,关爱社会。

126. 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与时并进的政策措施,确保有需要的市民基本生活受到保障。但要改善民生,在政府的力量之外,更需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妇女发展

127. 妇女在香港社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10年,担任经理及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女性比例,分别增加了6.5%和7.7%;在公共事务方面,女性参与政府咨询及法定组织的比率,由2002年的约21%上升至2012年的约33%,可见妇女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地位日益提升。

128. 妇女事务委员会(妇委会)积极提升妇女的技能和推行公众教育,促进妇女的福祉和权益。为鼓励妇女终身学习,政府在本年度开始把“自在人生自学计划”常规化,并将会开办以英语及普通话授课的课程,让少数族裔及新来港妇女报读。此外,妇委会在本年度推出“资助妇女发展计划”,举办各项有助妇女身心发展的项目。我们会考虑加强与妇女团体和有关机构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展妇女事务。

青年发展

129. 青年代表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政策应聚焦青年的发展机会,提倡多元卓越文化,让年青人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有各种机会,发挥潜能。我们的政策亦应广泛照顾不同背景的年青人,包括新来港和少数族裔年青人,让他们充实自己,扩阔视野。青年事务委员会会继续广泛联络青少年,协助政府制订有关青年发展的政策,统筹不同决策局的工作,令到各方面的政策能互相配合。此外,我们会与团体和院校合作,增拨资源,增加年青人到内地实习的机会,让下一代增加阅历,增强信心。

少数族裔

130. 不少少数族裔人士在香港土生土长,但不会读写中文,一直未能融入社会。我们将加强各种支援,为少数族裔学生提供更有效学好中文的机会,培养新一代香港人,不问原居地、不分族裔和宗教信仰,都以香港为家,融入社会。

不同性倾向人士


131. 立法会去年11月曾讨论需否立法保障不同性倾向人士免受歧视。社会上对此课题有强烈的不同看法。有人从平权的角度看待议题,但也有人担心展开相关咨询已可能对家庭、宗教及教育造成冲击。政府明白这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课题,必须审慎处理。我们会继续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政府目前并无任何咨询计划。

建立共融文化

132. 目前政府已在教育和培训投入大量资源,但我深信就业才能确保包括残疾人士和少数族裔这些有特别需要的组群融入社会。我呼吁各行各业的雇主给予这些人士更多机会,政府亦会以身作则,联同商界和非政府机构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就业,发挥他们的潜能,并鼓励共融文化,建立关爱互助的社会。

(五)?环保和保育

健康环保宜居城市

133. 香港得天独厚,只要做好环境保育,可以是全世界最可爱的城市:我们城乡郊野一应俱全;动植物物种丰富;海港两岸对望,各有特色;城市基建发达,交通便捷,海滩和郊野公园,都在半小时车程以内。

134. 为世世代代香港人的福祉,政府和市民必须身体力行,改善环境。要解决废物处理、改善空气质素等重要问题,当中不免有所抉择,需要市民和政府共同承担。我们会与民共议,加强决策局之间的协作,逐步推出各个环保项目,并订立清晰目标及路线图,全面而有系统地改善空气质素和能源组合、节能减排、循环资源,及保育自然,令香港成为健康、低碳、珍惜资源,与自然共融的大都会。

改善空气质素

135. 政府制定空气质素政策,会以市民健康为大前提,透过环保、能源、运输及规划相关政策的配合,以及粤港两地的合作,全方位改善空气质素,目标是在2020年大致达到新的空气质素指标。过去半年,我们取得不少实质成绩,包括与广东省订立2015年及2020年减排目标,以及立法进一步收紧发电厂在2017年后的排放上限。我们下一个工作重点是改善路边空气质素。

全面淘汰旧柴油商业车辆

136. 柴油商业车是香港路边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去年指出,老旧柴油车的废气可以致癌。过去几年,政府推出的自愿性资助换车计划,反应未如理想,我们必须适度加大经济诱因和严厉管制以淘汰老旧商业柴油车。为此,我建议预留100亿元,以资助方法,按污染程度分阶段淘汰欧盟前期及1至3期共8万多辆高污染柴油商业车,以配合2015年及2020年的减排目标。计划可大幅减少整体汽车粒子排放物达八成,氮氧化物排放也减少达三成。我们亦建议为日后新登记的柴油商业车设定15年的退役期限。

绿色交通工具

137. 未来7年是香港铁路发展的丰收期,多条铁路相继通车,是我们理顺公共交通系统,减少路面空气污染的好时机。

138. 我们会推动专营巴士、的士及小巴的减排,包括在未来两三年为有需要的车辆加装或更换催化器。电动车零尾气排放,政府会继续带头使用更多电动车,并争取其他公营机构和大企业的参与,例如政府已拨款资助专营巴士公司试用电动巴士。绿色运输试验基金亦正资助试用电动的士、旅游巴士及货车。我期望未来香港可以广泛地使用绿色交通工具。

重组巴士路线

139. 在发展铁路的同时,我们将检视其他陆路交通服务,理顺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作用和角色。目前巴士服务路线重叠,部分使用量偏低。进行检讨时,我们会以巴士作为辅助性公共交通工具的角色为起点,优化路线、加强接驳功能、改善转乘安排,以减低路边空气污染。

减少船舶排放

140. 在2011年,船舶是可吸入悬浮粒子、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源。当中,远洋轮船在泊岸时排放的废气,占其在香港水域期间的总排放量约四成。政府已于去年9月推出资助计划,鼓励远洋轮船在泊岸时转用低硫柴油。我们亦正筹备立法规定泊岸转油,并计划咨询航运业界后,在下一个年度提交立法会。同时,我们与广东省政府加紧探讨共同要求远洋轮船在珠三角港口泊岸时转用低硫柴油。此外,启德邮轮码头的首个泊位将于今年年中启用,我们计划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安装岸电设施,以供有接驳岸电设备的邮轮在泊岸时转用电力,减少空气污染。我们亦正推动本地船舶使用更洁净的燃料,并已进行测试及咨询业界。

废物管理

资源循环

141. 香港每天人均的固体废物产量,相比邻近先进城市高出几成。现有堆填区的总容量将于7年内爆满,危机迫在眉睫。政府将多管齐下,以源头减废为主导,逐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及污者自付,促进资源节约及回收;辅以先进的综合废物处理设施,善用、转化及处理资源,减轻对堆填区的压力。扩建堆填区是整体策略中必要的一环,为成功落实这一篮子政策,香港人人有责。

施政报告

消减厨余

142. 厨余占堆填废物量约四成,对堆填区造成沉重负担,产生的气味亦影响邻近居民。政府刚推出“惜食香港运动”,动员市民及工商业界减少厨余。我们将逐步建设回收有机资源的现代化设施,将厨余转化成能源和堆肥产品等。

支援回收业

143. 我在政纲中提出大力推动发展回收业。由于大部分回收物料经由公众货物装卸区出口,政府会考虑划出适当泊位,专供回收业竞投,以提供稳定的出口设施。我们会就建议咨询回收业界及相关持份者。

都巿固体废物收费

144. 政府去年初咨询公众,结果显示市民普遍支持引入按量废物收费。为制订相关实施细节及配套,政府已邀请“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透过社会参与,共同制订合适的收费办法。

绿色建筑

145. 建筑物用电量占全港九成。除了将九龙东打造为低碳社区以外,我已责成环境局局长领导跨部门的督导委员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议定具体实施策略及行动计划,并与业界和持份者紧密交流合作,推动绿色建筑。

生态保育

146. 政府认同公众对生态保育的关注。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我们会在今年就制订香港的《生物多样性策略和行动计划》,咨询公众。我们亦会在政府主要决策中,重视陆上及海域的生态保育。

147. 为保护海洋生态,政府已禁止在本港水域进行拖网捕捞。同时,我们会设立5亿元的“渔业持续发展基金”,协助渔民采用可持续而高增值的运作模式,并资助相关的计划及研究,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因禁止拖网捕鱼而受影响的渔民也可受惠。我们会设立包括官员及业内人士的委员会,就基金的应用提供意见,确保符合渔业的实际需要。具体细节,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稍后公布。

维港水质


148. 维港水质能进一步改善,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推广亲水文化,发挥海港及沿岸的康体、休闲和旅游价值。“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工程在明年完成后,维港水质将大幅改善,政府会研究更进一步提升市区沿岸的水质。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149.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自1994年成立以来,成功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保,推动超过3 900项环保活动,成绩斐然。为了对保护环境及自然保育作长期承担,我建议向“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注资50亿元,以投资回报长期和持续支援社区提出的环保行动。

(六)?教育

理念

150. 教育经费占政府整体开支约五分之一,是各个政策范畴之冠。回归以来,政府推动多项教育改革,显著提升香港教育的质和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浙外出国值得信赖的移民专家,始于1984,30年历程,历年成功率高于同行30个百分点

1份承诺

2013年9月,浙外出国首推《浙外出国移民服务诚信公约》

2大优势

国企背景,始于1984,30年历程;历年成功率高于同行30个百分点

3大安全保障

保障3大安全,即项目安全、身份安全、投资安全

4大服务中心

独特安全移民服务体系,强力支撑移民全过程

外服集团   更好工作,更好生活

浙江外服出国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浙外出国”)是隶属于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的全资国有企业,也是浙江省最早从事人力资源服务、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涉外服务专业机构。浙外出国旗下的人力资源服务、出国服务、国际教育培训、国际贸易、国际交流等主营业务版块已跃居浙江乃至全国同行的前列。

带着信赖和支持,浙外出国至今已走过跨越发展、缔造品牌的30多年岁月!秉承“更好工作,更好生活”的企业社会理想,浙外出国愿与客户共同成长,共创美好未来!

杭州总部

400-880-5198

杭州市天目山路181号天际大厦16、17楼

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舟山湖州金华嘉兴衢州台州丽水义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苏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希腊

爱尔兰

马耳他

英国

葡萄牙

西班牙

=免费咨询电话=

400-880-5198

时间:8:00--24:00

=微信扫码咨询=